



福州城市規劃館坐落于閩江畔,以“三山兩塔一條街”為空間敘事主線,承載著從閩越古城到數字福州2200年的疊代記憶。2024年改造升級中,館方提出“地面即展陳”理念——要求1.8萬㎡地面系統既能承受日均5000人次的研學團踩踏,又能化身城市歷史的隱形展板。大巨龍地板以“科技喚醒文化DNA”方案中標,開創性地將脫胎漆器、馬鞍墻、金魚鱗紋等福州符號轉化為功能性地面語言。
當力學參數邂逅文化編碼
荷載悖論:沙盤區需承載3噸級數字投影設備移動,而歷史展區要求0.1mm精度的漆器紋樣復刻——傳統石材抗壓強度達標卻無法實現微雕,環氧地坪可定制圖案卻耐候性差。大巨龍研發團隊采用“復合結構梯度設計”:
設備通行區:2mm厚多層復合PVC地板,玻璃纖維增強層使抗壓強度突破60MPa,較國標提升150%;
文化展區:0.8mm超薄印刷層搭載納米浮雕技術,再現三坊七巷青石板肌理,線條精度達±0.05mm,媲美絲網印刷。
光環境博弈:為配合全館270°環幕投影,地面需具備18%-22%的光反射率。大巨龍通過200次實驗室配比,在UV涂層中摻入玄武巖微粒,使啞光指數穩定在0.2-0.3GU,既消除光污染又保留紋理立體感。
大巨龍在此項目中試驗“智能地板系統”,賦予地面三重數字生命:
1. 人流熱力圖生成:在等候區地板夾層植入壓電傳感器,實時監測人流密度并優化導覽路線,使高峰期參觀效率提升35%;
2. AR敘事觸發:于非遺展區預埋NFC芯片,游客踏觸特定紋樣即可激活AR場景,重現林則徐虎門銷煙等歷史事件;
3. 微環境調節:采用相變儲能材料的控溫型地板,冬季蓄存地暖余熱,夏季通過毛細孔釋放冷量,使展館全年能耗降低28%。
為實現傳統紋樣的現代化轉譯,大巨龍構建“文化-材料”雙數據庫:
紋樣庫:激光掃描脫胎漆器文物獲取10萬+矢量圖形,經AI算法去噪重構,生成適配地板尺寸的連續性圖案; 工藝庫:開發“熱壓-冷雕”復合工藝,先以160℃高溫定型基礎紋理,再用液氮瞬間冷卻雕刻細節,使浮雕深度誤差控制在±5μm。
此過程中產生的37項專利,助推《文化遺產數字化地面技術導則》編制,其中“非接觸式文物紋樣提取規范”被列入福建省地方標準。
項目竣工后引發多維價值裂變:
文化維度:地面紋樣數據庫向公眾開放下載,衍生出數字藏品、文創周邊等12類產品,累計創造IP價值超2000萬元;
技術維度:智能地板系統接入“福州城市大腦”,為三坊七巷等歷史街區提供人流預警服務,高峰期事故率下降67%;
產業維度:帶動本地竹纖維、貝殼粉等地板原料產業發展,形成年產值1.2億元的綠色供應鏈。
延伸感知:掃描地板浮雕中的“福”字圖騰,可解鎖隱藏版《福州城市生長全息影像》——這或許是大巨龍對“地面即界面”最詩意的詮釋。